現代的移植與翻譯: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

現代的移植與翻譯: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如何購買?

現代的移植與翻譯: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網友評鑑4顆星

介紹給大家一本好書

博客來文學小說-文學研究分類超值推薦

  • 定價:360
  • 優惠價:9324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88

  • 現代的移植與翻譯: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

    想看更多有關[現代的移植與翻譯: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]的閱讀心得嗎?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
    內容簡介

      本書從後殖民文化翻譯理論與歷史研究的脈絡,
      重新思考台灣在異民族與異文化接觸、在地文化與帝國主體的建構、殖民現代性生成中的特殊性質,
      進而延伸到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可能性。

      近年來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研究已成為熱門主題,日漸受到國內外學界重視。
      本書作者做為新晉的年輕研究者,有別於目前的一般研究角度,透過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人與日本人書寫的小說,討論台灣殖民現代性形構過程的多重與矛盾性質。除了文學相關理論與研究之外,並援引殖民地台灣歷史學、社會學、民俗學、人類學、帝國研究等相關領域的資料與既有成果,以呈現殖民地台灣論述場域的整體面貌,進行跨領域的對話。這些日文與漢文小說做為殖民地統治下的文化產物,以混雜的內容、形式與主體位置,顯示出台灣多重複雜的現代性形構過程。

      本書試圖將殖民地台灣的小說文本,視為現代物質、文學語言、前殖民與殖民文化互相交涉的場域,以探討在不同空間、人種、語言及認同的衝擊混合下產生的台灣「殖民現代性」之重層性與多義性。

      具體而言,分別透過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、鐵路的文學再現、帝國下的雙向空間移動、在地口傳與喪葬習俗的小說書寫等主題,探討台灣的殖民現代性如何做為文學形式、物質、跨國移動、在地口傳與民俗實踐的文字化等歷史過程,透過多重的移植與翻譯,生產出具有「間隙」性質的主體位置;而台灣人與日本人知識分子分別以何種方式跨越日本∕中國、世界∕台灣、聲音∕文字、旅行∕居住、知識分子∕庶民、情感∕社會形式、國族∕帝國等既有二元對立,進行種種文化再現與翻譯的實踐,生產出多重混雜的殖民地主體與殖民現代性。

    作者簡介

    朱惠足

      1973年生於台東,日本名古屋大學社會資訊研究所博士,現任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。研究領域為台灣、沖繩、滿洲國的殖民與後殖民文學。著有“Fictionalizing Indigenous Mourning: Taiwanese Funerals Under Japanese Imperialization”、〈帝國下的漢人家族再現──滿洲國與殖民地台灣〉、〈做為交界場域的「現代性」──往返於沖繩八重山諸島與殖民地台灣之間〉等文。

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Literature4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